引言
2017 年 7 月 3 号我以技术总监的身份正式加入一家创业公司,公司大概是 5 月份成立了,时至今日我的工作已有半年之久,今天这篇文章我打算总结一下这半年发生的一些事情。
基本情况
做技术已经有 5 年多的经验了,虽谈不上技术有多厉害,在这几年也一直处于 SaaS 领域,对于一个小公司来说我的技术积累确实是足够了。
先讲一下整个公司的人员分布情况,我来的时候整个公司不到 30 人,但是技术部门足足占有一半以上的人,对于一个还没有推出任何产品的公司来说,技术部占这么多似乎是可以理解的。但以现在的角度来审视过去的话,我觉得对于一个创业团队来说个个都必须是精英才行。
刚来的时候人员分配是这样的:4 个 UI、6 个前端、3 个后端,一个产品助理、一个兼职产品经理,加上我一起是 15.5 个人,从这你可以看得出来老板完全不懂技术。入职的第一天,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一对一会议简单的了解他们的基本履历。后来我裁掉了 2 个 UI,再陆续进来两个测试。
身份的转变
做技术比较在行,但是做管理确实是没有经验。说实话入职之后并没有很快找到自己的定位,只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技术上比较好的开发。
后端组还是让我比较放心,但是在前端组我一直在扮演着『救护员』的角色,这些都是我管理经验不足的体现。
产品架构选型
我进公司的时候,由 2 个人正在负责小程序,一个简陋版的官网。我参与的第一个产品是一个给私募公司使用的管理后台,出于以下几点原因我让新项目采取了前后端分离的架构:
- 这种架构就是后端提供 API,前端控制路由,前端调用 API。这几年前端发展繁荣,这种架构可以说既解放了后端也解放了前端。
- 前端可以话更多的精力去调整一些细节,交互方面也不受后端约束。
- 我们公司前端人员偏多,后端技术偏少,而这种架构恰巧会把部分后端的工作转移到前端,所以在不裁员的情况下这种架构符合当时的情况。
- 后期性能扩展更加灵活(我甚至到考虑到后端 API 如果 PHP 性能不够可以直接换语言)。
而现在回顾起来的话,有以下几点值得怀疑的地方:
- 公司前端人员当时真的有能力做到这个架构的开发吗?
- 如果当时不考虑这种架构的话,项目是不是更早的发布?
招聘 && 裁员
进公司之后我只负责招了第一个测试工程师。另外再说说裁员的事情,终于体会到了『裁员』比招聘要难的多了。
公司之前招聘的人没有严格把关,虽说我来之后技术部的『生杀大权』交由我负责,但是坦率的讲到现在为止我都不太会处理裁员的情况,我总是犹豫不决,想给年轻人一些机会。但正式我的『仁慈』有可能会公司损失更加惨重。
第一次裁员是裁掉了两个 UI,因为确实是活不多,而且他们还在试用期,最重要的是那个时候我刚来公司不久还未她们还没有建立起情感,裁员还算顺利。
第二次裁员是公司给我下的决策,前端整体技术偏弱,输出太少,公司不得不决定裁掉 2、3 个技术经验较少的人,宁愿多花点钱招高手。现在看来这个决策还是来得有点晚了,员工转正之后裁员就变得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。
第三次裁员是公司出现了财务危机,再次做了不得不做的人员上的调整。
关于招聘的时候,我觉得除了考虑技术扎实之外,第一要考虑的是这个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做事情的责任心,以及是与公司的团队文化一致。入职之后半个月作为观察期,如果达不到预期,要果断的下决策,正所谓『慈不掌兵』。
敏捷开发?
并没有太多时间去好好研究敏捷开发,目前做了以下点:
- 使用 TAPD 管理项目进度。
- 每天的早上的站立会议。
- 周报
以前我也讨厌写周报和站立会议,但是现在换了一个角度,在大家都还没有非常高的自我驱动能力的时候,我只能用这种方式来督促大家。
团队文化的建设
团队的氛围是我一直非常在意的东西,但是我确不知道如何营造氛围,或者说我营造氛围失败了。
想来想去,我只做了以下几点:
- 营造『自动化』的氛围:刚进公司我就推荐公司使用钉钉办公(这里不是给钉钉打广告,其实我很想推荐公司用 Slack 办公,但是在国内使用 Slack 网络太不稳定了,而且全英文的界面门槛确实有点高),事实证明确实要比使用 QQ 办公要好的多。钉钉支持在群内添加聊天机器人非常好用,结合 GitLab,我让每次的 Git pull 都自动发送到钉钉群内,每天 10 点自动提醒大家去会议室开早会,每周五下班之前提醒大家写周报。GitLab 也配置了 CI,自动编译发布版本,一键发布测试版。就结果来说,这些东西基本是我在做,并没有带动其他人。
- 营造『分享会』的氛围:每周五下午有分享会。以报名的方式成为主讲人,给他们机会分享自己的观点。但是目前来看大家都在分享比较基础的技术,非技术的话题还没有出现,而且大家分享的积极性不太高。
- 营造『学习』的氛围:为此为特意跟公司申请了一笔资费,一口气买了十几本书。但实际大家看书的并不多。
我想去营造的氛围:
- 技术讨论的氛围。
- 团结的氛围。
关于项目进度的把控
以前没做项目经理之前,不知道项目进度有这么难把控。由于公司的产品是从 0 到 1,所以每次迭代基本上都花了一个月时间。延期次数多了很容易让大家都失去信心,所以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项目进度非常重要,这个我还在学习中。就这半年总的来说有三次的延期:
- 第一次是我错误的高估了大家的能力,而且忽视了测试环境。
- 第二次是支付环境,大家都没有预料到的是申请个第三方支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,而且流程有那么长。
- 第三次有坑在支付事情的事情上了。
现在回顾起来的话,有以下几点值得以后注意:
- 做任何版本迭代只要涉及到支付或者第三方服务有关的东西,我们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足够重视起来,因为这些东西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在这里面了。能尽快出 Demo 的就赶紧,不然的话就要每天跟进此事。
- 只有负责写代码的程序员本人才能准确预估时间,这点应该没错,但同时我心里应该给他们有保留时间,作为突发事件的准备。
- 前期合理的规划时间非常重要。延期的人往往都有点拖延症,不到最后一天总认为后面的时间还很多。所以宁愿前期的路辛苦点,后期越走越轻松。
产品方向
现在回顾这半年的情况我们产品确实是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。我试着找找原因,这半年公司这十几个人我们到底做了些啥:
- 我们的第一个产品,私募荟的小程序,花了技术部接近一半的人力和 2 个月左右的时间,最后以资质不够不能上架为由,被『搁浅』了。
- 围绕着微信公众号开发的一套私募管理后台包括一套微信 HTML5,花了整个技术部的 1 个多月时间(两次版本迭代),上线后没有人使用。
- 公司产品转型,我们开发了一套围绕着私募基公司交易服务的平台,再加上一个为了吸引流量的云课堂。两次界面的大改版以及更新,差不多花了 3 个月。实际上线之后交给市场部得到的反馈是,不好推,做一个平台级别的东西,要让市场接受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- 公司着急盈利,于是再次转型,也就是现在还在做的一个小项目。我不确定这个项目是否能成功,我只是给大家做,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,至于能不能成功就看我们的运气了。
创业公司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,我们在不断的试错。好处就是成功的几率大,坏处就是比较折腾。大家的精力被分散了,输出的结果不明显。创业公司产品经理的职位是非常关键的,因为公司的资源全部由他来调控。互联网行业讲究的就是快,慢了一步有可能真的就错过了。
总结
以上就是我以技术总监视角回顾了今年下半年的创业情况,主要提到了个人职业身份的转变、营造团队的氛围、项目把控的情况以及公司产品的转型。创业确实很累,但还是感谢公司能给我这次机会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。关于管理方面的经验,以后我会再边学边实践和总结。
- 原文作者: forecho
- 原文链接: https://blog.forecho.com/a-half-year-review-of-entrepreneurship.html
- 版权声明:本作品采用 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 4.0 国际 (CC BY-NC 4.0)进行许可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(作者,原文链接)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。